征稿启事
“当前,金融科技已经从1.0发展到3.0或进入4.0阶段,金融科技赋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让金融业务效率提升,而且为整个金融行业各个层面带来质的飞跃。”日前,在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共同主办的“2023第十届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年会”上,多位专家围绕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展开思想激荡,探讨并展望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新趋势。
金融科技融合加快
经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新技术、数字化与金融业务、金融功能、金融要素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金融科技包括金融和科技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的改革与发展都与科技进步有关,而科技创新促进了金融变革和效率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在致辞中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与金融领域客户服务、产品创新、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对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模式重塑和智能赋能,由此,金融科技创新成为金融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源泉和驱动力量。
据杨涛介绍,在战略布局方面,大量的商业银行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对转型方向进行全面的部署。同时,包括金融科技子公司、直销银行、开放银行在内的一些组织架构的探索还在继续,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也在加深。基于开放式平台的视野,商业银行也越发加深与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合作。
“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业有效融合,将进一步驱动金融子行业快速发展与演变。从业务角度来看,需要关注金融科技如何带来新的服务与产品。从风险角度来看,需要深度识别金融科技发展当中的风险,更有效地利用市场化手段来改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推动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杨涛说。
加强数字基础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对金融科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自2021年以来,陆续出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及《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2022年9月,为推动相关政策规划落地实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从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数据要素综合应用、金融科技多项赋能等方面,为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
“在此背景下,广大从业机构应心怀‘国之大者’,切实落实金融管理部门有关政策规划要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说。
在陆书春看来,相关从业机构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扎实做好金融数据治理工作。加快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范,建立企业级数据资产目录和数据标准管控体系。二是扎实做好数字渠道管理工作。相关从业机构应严格执行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金融标准,加强数字渠道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三是扎实做好创新业务合规工作。相关从业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包容审慎的业务审批制度流程,提升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四是扎实做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相关从业机构应积极落实金融科技伦理标准规则和自律公约,把科技伦理要求贯彻到金融科技活动全过程。
展望金融科技发展前景
着眼未来趋势,金融科技将如何继续重塑金融业,如何继续提升金融水平?多位专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对于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关注重点,杨涛认为,第一,要推动底层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第二,要基于实体经济的新发展格局,来深度地培育发掘客户需求,更好地在新形势下,有效的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第三,要以场景金融的创新来承载新金融功能的落地,更好地在C端、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的B端等方面,把金融科技发展的大方向跟具体落地的场景有效结合在一起;第四,全面完善金融科技的监管治理与生态,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奠定更优的“土壤”。
结合光大银行在金融科技管理体制、业技融合、核心技术、数据资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认为,一是要不断推动金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二是要加大力度促进业技深度融合创新;三是要积极探索数据资产价值创造创新;四是要持续深化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五是要自主掌控金融科技核心技术能力创新。在金融科技创新推进业务转型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严格践行金融为人民的安全发展观,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做到公平、普惠、安全、协同,共同实现金融科技高效服务金融本源的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首先,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首先要发挥持牌金融机构的作用,持牌金融机构要主动拥抱新科技新技术;其次,要重视科技公司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作用的发挥。要利用好科技公司在科技方面的先发优势,鼓励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和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合作,解决中小银行在科技投入的不足和规模不经济问题;最后,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点相应增加,风险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风险传播范围更广,带来的负面冲击也会更大。因此,要高度重视潜在的重大风险点,提前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