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21/2025
    湖南长沙,既是“吃喝玩乐”的打卡之处,也是国产综艺、潮流文化的聚集地。在此背景下,长沙涌现出一批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品牌。 金融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也需要好品牌与好故事。 7月29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主题为“服务新发展格局 打造金融品牌新时代”的金诺·第六届中国金融品牌峰会在长沙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建设金融品牌展开研讨。 品牌文化能直抵客户内心 “股神”巴菲特曾讲过,拥有一个大并且强的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金融机构竞争愈加趋向同质化,品牌效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商业银行持续加强品牌建设,构建战略品牌体系,赋能业务创新发展。 工商银行总行办公室副主任卞俊峰表示,“品牌”是一家企业或一个产品特质的高度凝聚和展现。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品牌注入共同的价值认同,并为整个社会和时代弘扬这些价值认同作出贡献,是品牌赢得更广泛认可的前提,也是企业反哺社会和时代的体现。大企业是时代舞台的重要角色,大企业的品牌,因其运作空间大、知名度高、影响...
  • 08/20/2025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 工行票据营业部面对外部舆论严峻复杂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总行、上海银监局关于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工银票据”品牌的正面形象,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为业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管理,进一步构建严密的管控体系。该部党委总经理室非常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总分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以重视和落实,把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作为总分部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了声誉风险管理委员会,结合实际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处置预案,要求所辖各分部落实声誉风险管理责任人,举办声誉风险培训班,及时传达总行和总部的风险提示,做好信息沟通。始终坚持新闻信息宣传的总分部一体化统一归口管理,加强源头控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明确了新闻信息宣传稿件报送审批流程和管理路径、范围等内容,加强日常舆情监测管理,进一步强化声誉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在两会期...
  • 08/19/2025
    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银行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银行的声誉风险点通过新媒体发酵,并最终形成声誉事件的案例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声誉风险的识别、预警、管理和处置难度明显提高。针对上述情况,银行应高度警醒和重视,要按照“预防为主、重点防范”的原则,提高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舆情管理,着力规避声誉风险。   一是增强防范意识,建立预警机制。要树立“声誉创造价值”的理念,把对声誉风险的认识和防控提高到与其他各类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增强防范声誉风险的主动性。一方面,及时收集各方面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跟踪和预测风险演变趋势,制定应对之策,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充分借鉴和总结经验,建立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逐一明确预警机制、处置程序、任务分解、报告路线等内容,提前落实应对措施。   二是加强预案演练,建立反应机制。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
  • 08/18/2025
    “在保监会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保险公司自身不断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下,行业的整体风险总体可控。但客观来讲,也有一些局部风险,保监会一直在关注,而且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化解、控制这些风险,确保行业稳定发展。”9月18日,中国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副主任郭菁在保监会召开的“保险业防风险、治乱象落实效果阶段性评估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提问时说。 郭菁进一步解释称,一方面,二季度末,全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0%,均显著高于100%和50%的偿付能力达标线。这其中,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的公司有27家,是从2016年“偿二代”正式实施以来,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数量最多的一次,人身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自2016年“偿二代”正式实施以来首次实现了上升。同时,二季度末的实际资本为3.4万亿元,比一季度增加了320亿元,已实现了两个季度正增长。另一方面是看风险综合评级数据。在偿付能力制度下,风险评级是比较综合的一个风险监测指标,在...
  • 08/15/2025
    【记者 李彬】近日,河北银保监局在石家庄召开河北省大型银行“稳经济、防风险、促发展”座谈会,旨在抓住解决当前全省稳经济大盘的“牛鼻子”。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河北银行业贷款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增速。9月末,河北的大型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4万亿,同比增长15.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抓住了大型银行的信贷投放、防控风险等工作就抓住了全省稳经济大盘的“牛鼻子”。 本次座谈会是为贯彻落实9月28日全国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的有关精神而召开,河北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刚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和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田耕、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刘伟杰、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冷杰、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陈中新、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刘清军、邮储银行河北省分行行长李强等一起座谈。 据介绍,各银行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20”配套政策,在河北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截至9月末,工行河北省分行各项贷款余额达8675亿元,创历史新高;农行河北省分行的县域、乡村振兴、扶贫等...
  • 08/15/2025
    12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与分类,要求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遵循全覆盖、分类管理和风险为本原则,确保表外业务风险可控、合规经营。《办法》将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业界专家认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更加清晰合理的界定与分类,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更好规范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有效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新兴业务不断涌现 根据《办法》,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各类新兴表外业务不断涌现,成为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由于表外业务种类多、范围广,不占用银行资本,比较容易形成客户黏性,而且比表内业务更能体现创新性。因此,发展表外业务逐渐成为各家银行的重点。 “表外业务快速发展,是内外部因素‘双轮驱动’的结果。从内部动因看,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一定挑战,一方面,资产质量...
  • 08/14/2025
    各相关单位: 为提高银行保险业声誉风险管理水平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全媒体运营专业水平,构建银行保险业全媒体品牌宣传体系,进一步提升银行保险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开启新时代中国银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中国银行保险报》拟于近期举办“银行保险机构全媒体运营与声誉风险管理高级研修班”。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培训时间与方式 (一)时间:2022年11月17日-18日(16日报到),连续两天。 (二)方式:线下(北京)+线上(直播) 二、培训课程与师资 (一)培训课程(详见附件1) 模块一: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背景和策略 模块二:金融行业全媒体运营策略 模块三:内容风控与合规监管 模块四:突发事件舆情处置与新闻发布 模块五:银行业声誉管理与品牌宣传 模块六:保险业声誉管理与品牌宣传 附赠课: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机制建设 (二)培训师资 拟邀请中央网信办、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央视频、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抖音、快手等单位的权威专家授课。 三、培训对象与证书 (一)培训对象 1.银行保险机构新闻发言人...
  • 08/14/2025
    2023年开春之际,河北银行业保险业及保险中介行业在上一年度取得了哪些成绩,对2023年又如何期待?《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三个行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 银行业:银企共进助力实体经济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穆闯告诉记者,2022年,河北省银行业协会印发《河北省银行业协会2022年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营造“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良好氛围。对全省2500多人次银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培训,在地方党报刊登10家会员单位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事迹,在省电台开展银行业“廉洁从业”系列故事展播20期。 2022年,河北省银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工作规章制度,制定《2022年河北省银行业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方案》,推选出4家百佳示范单位上报中国银行业协会,督促会员单位落实降费让利政策执行情况,出台《关于2021年四季度、2022年上半年服务价格收费落实情况分析的报告》等。编写协会《绿色金融政策文件汇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体现出银行业的责任担...
  • 08/13/2025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45家险企(59家人身险公司、75家财产险公司、11家再保险公司)披露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的险企分别有66家、75家。上半年,在已披露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的137家险企中,偿付能力达标的有132家,评级为AAA的有14家;不达标的有5家,与上季度持平。 两项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分化 根据偿二代新规,2025年二季度,66家险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占比不足50%;75家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占比过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的66家险企中,人身险公司33家、财产险公司31家、再保险公司2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的75家险企中,人身险公司42家、财产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3家。 中华保险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认为,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分化,本质上源于两者对资本“质量”和“期限”的认定标准不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计入核心资本(高流动性、高损失吸收能力的一级资本),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则额外...
  • 08/12/2025
    “当前,金融科技已经从1.0发展到3.0或进入4.0阶段,金融科技赋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让金融业务效率提升,而且为整个金融行业各个层面带来质的飞跃。”日前,在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共同主办的“2023第十届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年会”上,多位专家围绕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展开思想激荡,探讨并展望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新趋势。 金融科技融合加快 经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新技术、数字化与金融业务、金融功能、金融要素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金融科技包括金融和科技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的改革与发展都与科技进步有关,而科技创新促进了金融变革和效率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在致辞中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与金融领域客户服务、产品创新、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对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模式重塑和智能赋能,由...
  • 返回顶部